在直播间里,处于推销商品状态的主播,表现出满满的热情,洋溢着充沛的活力,宣称已有数百单呈现被抢购情形,可是实际上最终达成交易的数量极少,只有少得可怜的那么一点点,这样一种展现虚假繁荣的现象,正不知不觉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电商行业的信任基础。
刷单产业链的运作模式
在当下直播电商范畴里,存在一条完整的刷单产业链,这种刷单服务按确定价格标价,从基础互动到销量造假都有相应报价,比如某代刷公司提供的“基础互动套餐”,每小时收取30元就能得到不少于5000条评论或者点赞,这些服务通过操控互动频率来躲避平台检测代刷平台,例如每十分钟发布一条评论,十几秒点一个赞。
那么能被轻易伪造的,除了互动数据之外,还有销量数据,代刷公司下单会使用虚拟账号代刷平台,在直播结束之后取消订单,以此制造出“销量高”的假象,某代刷公司的价目表显示,电商平台“真实物流刷单”每单价格在3至5元,“空包刷单”每单仅仅需要1.5至2元,这些操作成本是低廉的,却能够为直播间营造出火爆销售的场景。
数据焦虑驱动虚假繁荣
某饰品行业负责人张女士表示,是直播电商行业的“数据焦虑”催生了刷单现象,这是根本原因,在选择主播时,她首要考察的是其历史销量数据,若主播每场能稳定卖出5000件商品,坑位费自然会逐步升高,这种行业共识让各方过度依赖数据表现 。
这种焦虑被加剧的原因是平台推荐机制,带货商家李先生透露,平台流量分配对“流量数据”以及“销量数据”有着高度依赖,为提升直播间热度,李先生在去年购物节期间连续三天购买定制套餐,每天投入上万元资金,最终将在线人数从2000人推到了12万人,坑位费也于此同时从每场5万元涨到了8万元。

商家被迫参与的数据游戏
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众多商家只能选择加入刷单行列,某服饰商家每月都会委托给代刷机构去“优化数据”,所刷的主要是“浏览量”,还有“加购数”,这样的操作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,商家们既要应对平台算法,又要和同行进行竞争。
商家李女士,从事零食行业,其经历更具代表性,她坦言,快消品平台推荐逻辑为,销量越高曝光越多,完成刷单后,她的商品获新品推荐,而后真实销量很快达每天300单,仅用半小时便收回成本,这种即时回报让更多商家愿冒险尝试。
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
电商平台算法设计在客观层面上对刷单现象起到了助长作用,平台依据直播间互动率来决定流量分配,电子商务平台依据直播间转化率等数据指标来决定流量分配,这使得商家用尽办法去提升这些数据,某代刷公司工作人员讲了一番话,直播间“1人在线观看1小时”收费是0.5元,“看过该直播”的记录为20元1000个。
应付平台检测,刷单技术持续升级,有人人工刷单,市场出现相关软件,软件能自动发布设定评论及互动语言,软件按月付费,其价从 9.9 元至几十元不等,这大大降低刷单技术门槛 。
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

由于平台监管力度加大且情况不断的有所变化,刷单方式变得越发多样,除了往昔存在的虚拟订单这种情况,还涌现出“内部刷单”这种新颖的形式,有商家表明,能够借助设置“内部优惠券”这种具体的方式在一定时间段进行员工下单方面的操作,而后再把款项退还,像这样的操作方式既生成了销量记录,又躲避了实际损失,
一件商品,其原价为999元,商家设置了500元的内部优惠券,员工使用该券后实付499元,商家又把499元转回给员工,这种操作就是如此这般,整个过程不存在实际交易,然而却让商品销量以及曝光量有所增加。
行业信任危机与治理困境
整个行业正被大规模存在的刷单现象引发信任危机,消费者因此难以甄别真实销量,商家陷入“不刷单就落后”的困境,某次直播中,主播宣称一款连衣裙“已抢600单”,但实际成交不过30多单,这一案例是这种乱象的典型呈现。
这一乱象的治理面对着诸多挑战。刷单行为隐蔽性极强,取证存在困难。产业链上下游配合相当默契。平台持续加大监管力度,然而在利益驱动下,新的规避手段总是接连不断地出现。这需要平台付出努力,需要监管部门付出努力,需要商家付出努力,才能够构建更为健康的电商生态 。
直播购物的时候,你有没有对那些让人惊讶的销售数据产生过怀疑呀?快来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,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,就点赞支持并分享给更多朋友。
抖音网站0.5块钱100个